在春風、春雨吹拂申城,萬物生意盎然的季節(jié),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請到了MD Anderson腫瘤中心病理檢驗系(Division of Pathology & Lab Medicine)新近成立的部門“轉化分子病理科”的Ignacio Ivan Wistuba教授來我院參觀訪問。Wistuba教授參加完今年在韓國首爾舉行的MD Anderson腫瘤中心的GAP會議,應陳海泉教授邀請順訪我院。
Wistuba教授是MD Anderson腫瘤中心病理系和腫瘤內科雙聘教授。來自智利,在智利Santiago天主教醫(yī)院完成病理醫(yī)師培訓。隨后,他在美國德州大學西南分校進行接受博士后培訓。2003年,他加入MD Anderson腫瘤中心,任病理系和頭頸內科的副教授。2008年提升為正教授,并于2010年得到Jay & Lori Eisenberg教授的榮譽稱號,于2013年獲得Anderson Clinical Faculty Chair for Cancer Treatment and Research榮譽稱號。Wistuba教授的科學貢獻,除了他在膽管癌、肺癌方面的貢獻和超過300篇的科學論文之外,他對分析腫瘤的分子病理學改變、尋找靶向治療,特別是他在國際上著名的BATTLE臨床試驗的貢獻,使他在包括NIH/NCI等重要資助的項目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是很多重要研究的承擔者。
在轉化分子病理的框架下,Wistuba教授還負責MD Anderson腫瘤中心的中心生物樣本庫的整體重組工作,所有以前的衛(wèi)星生物樣本庫將在他的領導下統(tǒng)一管理和使用。
Wistuba教授首先參觀了我院組織庫,向孫孟紅教授詳細了解了我院組織庫的設備設置、樣本規(guī)模、質量控制環(huán)節(jié)的管理和人員培訓,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這是一個具有國際水平的樣本庫。Wistuba教授參觀了我院病理科,認為從學科設置、技術管理方面均體現(xiàn)了很高水平。他還參觀了新搬遷不久的位于6號樓3樓的分子病理室,他饒有興致地走進了每一間實驗場地,詢問不同場地的功能和設計,與病理科副主任、分子病理室周曉燕教授進行熱烈的討論。
下午16:30,作為我院胸部腫瘤多學科治療小組的特聘講者,Wistuba教授作了題為“Translating Molecular Pathology into Clinical Advances: The MD Anderson Lung Cancer BATTLE Story”的講座,有胸外科、化療科、放療科、病理科、實驗研究中心及許多其他臨床科室的100多人人聆聽了這一高水平的演講。Wistuba教授演講的內容是國際著名的臨床試驗BATTLE的部分結果。BATTLE是臨床試驗“Biomarker-Integrated Approaches of Targeted Therapy for Lung Cancer Elimination”的縮寫,對晚期肺癌患者的轉移復發(fā)病灶進行穿刺/再次穿刺,為大多數(shù)接受穿刺的患者提供更為合理的個體化靶向治療。對轉移病灶的穿刺命中率比原發(fā)腫瘤更高。會后討論激烈,特別是對復發(fā)、轉移腫瘤病灶的活檢,引起了大家激烈的討論。當Wistuba教授講到, MD Anderson腫瘤中心的每位患者的活檢組織芯數(shù)量是5根時,陳海泉院長感概不已。他當即表示要借鑒這一經(jīng)驗,派人員前往MD Anderson短期學習,把我院多學科治療的診治和臨床試驗引導的靶向治療引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