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澳彩资料大全正版资料下载,香港六合管家婆资料,澳门免费资料最准的,澳门正版资料大全公开

醫(yī)院資訊

持續(xù)創(chuàng)新結碩果,乘風破浪續(xù)新篇

發(fā)布日期:2020年08月07日 點擊數量:15841次

image.png

image.png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乳腺外科暨

乳腺癌多學科綜合治療團隊總結會

 

 

近百年來,乳腺癌一直是全球發(fā)病率最高的女性腫瘤,嚴重危害廣大女性的生命健康。相比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我國乳腺癌的防治形勢同樣十分嚴峻,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大中城市,乳腺癌已連續(xù)20余年位居女性惡性腫瘤前列。然而,我國的乳腺癌診療水平則常年落后于西方國家。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乳腺外科自2000年建科之初,即以全面提升我國乳腺癌科研和診療水平為己任,在20年來的開拓進取和銳意發(fā)展中,充分借鑒了國際頂級乳腺中心多學科綜合診療的先進理念和模式,并逐漸走出了一條適應中國國情的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目前,科室已成為亞洲規(guī)模最大的乳腺癌診療和研究中心之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近年來,更是取得了許多獲得世界矚目的創(chuàng)新成果,屢屢代表中國乳腺癌臨床和科研的最高水平榮登國際舞臺。

 

 

 

2020年是科室發(fā)展第二個十年規(guī)劃的決勝之年,也是第三個十年規(guī)劃的開篇之年,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近日,2019~2020年乳腺外科暨乳腺癌多學科綜合治療團隊總結會隆重召開。在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專業(yè)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的主持下,科室從基礎研究、臨床工作、人才培養(yǎng)和影響力等多個方面總結了過去一年來的工作成果,以及存在的弱點與不足,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具體目標。

 

 

療效為本,臨床量質齊飛

 

  2019年9月,科室在院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成為首批入駐腫瘤醫(yī)院浦東新院區(qū)的科室之一,在現有徐匯院區(qū)160張床位的基礎上,新增外科床位60張、綜合治療床位20張。至此,科室形成地理上橫跨徐匯、浦東兩大院區(qū),組織上涵蓋外科部、診斷部、臨床試驗部、綜合治療部、康復治療部、基礎實驗室等分支部門的綜合診療和研究中心,實現從轉化研究、早期診斷、外科治療、綜合診療、術后康復等乳腺癌診療各個環(huán)節(jié)功能和服務的全覆蓋。隨著科室平臺的不斷完善,近十年來臨床診療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邁上了新的臺階。2019年全年完成乳腺惡性腫瘤手術7076例,相比2018年增長16%,占上海市全市病例總和的40%以上,繼續(xù)穩(wěn)居全市第一、全國前二。2019年門診患者31萬余人次,相比2018年增長30%。此外,還完成了乳腺良性疾病手術3500余例以及乳腺日間化療3600余例。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全球醫(yī)療系統(tǒng)受疫情影響的大背景下,科室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繼續(xù)為廣大患者服務,上半年門診患者超過了10萬余人次,乳腺惡性腫瘤手術患者近3000例,充分體現了團隊的協(xié)作和抗壓能力。

 

image.png

  為進一步體現乳腺癌手術治療保守化、人性化,注重生存和生存質量的并重,乳腺外科近年來大力宣傳和實踐保乳手術、前哨淋巴結活檢和乳房重建手術,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乳腺癌保乳手術目前已占所有乳腺癌手術的28.7%(2006年為10.8%),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占47.9%(2006年為10.9%),乳房重建手術占8.4%(2006年為3.2%)。在乳腺癌診斷方面,2019年開展各類乳腺定位活檢術已達1萬3197例,近年來保持了每年5%~10%的高速增長。其中,大力發(fā)展的微創(chuàng)活檢技術在10年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2019年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chuàng)2433人次(2014年為1773人次,2005年僅為68人次);鉬靶定位下置針1695人次;乳管鏡檢查492人次,約為10年前的兩倍。

 

  臨床試驗是臨床診療模式形成和發(fā)展的核心。近年來,科室始終緊跟國際潮流,將自主設計創(chuàng)新型臨床試驗作為科室臨床水平提升的重中之重。目前,在研多中心、單中心臨床試驗30余項,年入組2000余人。2019~2020年,科室臨床試驗百花齊放,取得了多項國際矚目的突破性進展:多中心PEONY研究是目前亞洲最大規(guī)模的HER2陽性乳腺癌雙靶向藥物新輔助化療研究,新的治療模式將病理完全緩解率提高17%,榮登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醫(yī)學會雜志》腫瘤學分冊(影響因子:24.799),改變了中國HER2陽性乳腺癌治療規(guī)范;CBCSG-010研究聚焦三陰性乳腺癌的強化輔助化療,降低難治性乳腺癌復發(fā)轉移相對風險超過30%,成功發(fā)表于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臨床腫瘤學雜志》(影響因子:32.956);PATTERN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道了卡鉑對三陰性乳腺癌輔助治療的優(yōu)效地位,提高了6%的患者生存,亦將于2020年8月13日榮登國際頂級期刊《美國醫(yī)學會雜志》腫瘤學分冊(影響因子:24.799)。

 

image.png

 

  更為重要的是,在臨床技術水平和臨床診療模式的不斷完善下,我們欣喜地看到我院乳腺癌患者的總生存率、無瘤生存率都有了顯著的提高。根據2019年腫瘤預防部的最新資料分析,我院乳腺癌患者術后5年總生存率從2003~2005年的85.8%提高到2015~2017年的93.8%,10年總生存率從2003~2005年的71.0%提高到2006~2008年的82.6%,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歐美一流腫瘤診療中心報道的乳腺癌生存率相差無幾。我院接受保乳手術后放療患者5年的總生存率達到97%,更是領先于國際大部分一流中心。

 

創(chuàng)新為魂,科研碩果累累

 

  乳腺外科自建科以來,一直堅持科研與臨床的并重,貫徹基礎研究“源于臨床,高于臨床,回歸臨床”的理念。近年來,依托上海市乳腺腫瘤重點實驗室,先后承擔40余項重大科研項目,包括973計劃、211工程、上海衛(wèi)生系統(tǒng)重要疾病聯合攻關項目、上海市科技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等重要課題,先后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各級獎勵10余次。2019年,科室新獲課題基金17項,中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包括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并首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300萬元)。目前,乳腺外科的國家級人才包括1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位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

 

  2020年乳腺腫瘤實驗室正式搬遷入浦東院區(qū)實驗樓,無論在場地規(guī)模還是硬件設施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科室也迎來了科研成果井噴的一年。截止2020年上半年,近1年來已累計發(fā)表SCI論文58篇,累計影響因子超過360分,其中影響因子10分以上11篇,并不乏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臨床腫瘤學雜志》(影響因子:32.956)、《癌細胞》(影響因子:26.602)、《美國醫(yī)學會雜志》腫瘤學分冊(影響因子:24.799)、《細胞研究》(影響因子:20.507)等影響因子20分以上國際頂級期刊。無論從成果的數量還是質量上來看,都已進入國際頂級水準的行列。

 

  2018年,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成立了精準腫瘤中心,旨在建立以臨床應用為導向整合跨學科、跨體系、跨體制的優(yōu)勢團隊,實現臨床實踐與科研創(chuàng)新的深度對接,攻克腫瘤診療中的關鍵問題。目前,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擔任中心主任,而乳腺外科也是最早深入參與中心建設和項目開展的科室。2019年,我們累計完成乳腺癌精準基因測序2068例,相比2018年翻了一番。大量精準數據為乳腺癌分子本質探究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礎。

 

  更為可喜的是,我們在取得創(chuàng)新科研成果的同時,也成功地將其轉化應用于臨床,真正實現了科研服務于臨床的核心價值。三陰性乳腺癌的腫瘤異質性較高,是目前臨床治療效果最差的腫瘤類型,長期缺乏標準的治療方案;晚期患者一線治療中位無病生存往往僅有半年左右。2019年,科室成功繪制了目前世界上樣本量最大的乳腺癌人群基因組圖譜,總結了三陰性乳腺癌的分子特征,重磅推出能夠應用于臨床診療的三陰性乳腺癌四分型:復旦分型,并成功榮登國際權威期刊《癌細胞》基于這一基礎成果,我們自主設計和實施的FUTURE臨床試驗為臨床難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帶來了福音:總體客觀緩解率從既往的僅有5~10%提升到29.0%,其中免疫治療組總體有效率超過50%,初步研究成果將發(fā)表于我國排名第一的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該研究是目前國內首個針對三陰性乳腺癌分子亞型開展個體化治療的臨床試驗,其成功標志著我國的腫瘤精準醫(yī)學已進入了國際最前沿,真正從理論走向了實踐。

 

image.png

三陰性乳腺癌的復旦四分型

image.png

FUTURE研究設計

 

人才輩出,后浪奔涌不息

 

  科室歷經我國腫瘤外科先驅李月云教授、我國著名腫瘤外科學家沈鎮(zhèn)宙教授、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專業(yè)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邵志敏教授三代人的傳承,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德才兼?zhèn)洹嵙π酆?、充滿競爭力的基礎與臨床多學科人才梯隊。學科帶頭人邵志敏教授目前擔任復旦大學腫瘤研究所所長、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專業(yè)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華醫(yī)學會腫瘤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入選2013、2015、2017、2019年連續(xù)4屆圣加侖國際乳腺癌大會專家團成員,為僅有的3名中國內地專家之一,參與早期乳腺癌治療標準國際專家共識的制定??剖疫€擁有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專業(yè)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吳炅)、上海市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柳光宇)、上海市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青年委員會主任委員(余科達)、中華醫(yī)學會腫瘤學分會乳腺青年學組組長(余科達)等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科帶頭人以及多位上海市衛(wèi)生系統(tǒng)青年人才獎勵基金會銀蛇獎獲得者、省部級領軍人才等。青年人才也已嶄露頭角: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3人,其他獲省部級人才項目資助近10人。繼2012年、2017年入選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之后,2020年邵志敏教授領銜、以科室人才為主體的“女性腫瘤診療團隊”又再度成功入選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復旦臨床系統(tǒng)共6個)。

 

  科室注重加強對各級醫(yī)師的培訓、國外學習與考核,尤其對青年人才的培養(yǎng)。每年開展住院醫(yī)師的三基培訓、病例討論、教學查房的學習與考核,主治醫(yī)師每年理論與實踐的考核,高級職稱醫(yī)師每年參加主診醫(yī)生的競聘與考核。目前已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隊,各級醫(yī)師掌握相應的技術,整體診治能力國內領先。除臨床教學考核外,乳腺外科充分利用醫(yī)院青年出國培養(yǎng)基金以及依托醫(yī)院與國外各大腫瘤中心良好的協(xié)助關系,通過每年青年醫(yī)師出國遴選,鼓勵優(yōu)秀青年醫(yī)師出國進修,拓寬國際視野。近三年來選派團隊成員出國學習、進修30余人次,青年醫(yī)師及研究生參與國際會議50余人次,共10余人次獲美國圣安東尼奧乳腺癌大會國際青年醫(yī)師教育獎金,體現了多學科團隊青年醫(yī)師在國際舞臺上的綜合競爭實力。目前,科室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乳腺癌基礎和臨床人才培養(yǎng)基地,近年來,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100余人、博士研究生40余人、博士后出站4人,每年輸送大量青年人才至全國各地乳腺癌診療中心,許多已成為中國乳腺癌領域的骨干力量。

 

勇立潮頭,從引入到引領

 

  近年來,科室一直致力于為中國乳腺癌領域引入國際診療規(guī)范和先進的理念。在20年的不斷嘗試中,科室已實現對國際最前沿領域的融入,并摸索出了一套適應于中國國情和中國患者的診療常規(guī)。近10年來,借助于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專業(yè)委員會這一平臺,始終堅持每兩年更新并發(fā)布一版《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進行全國巡講和推廣。2019年,經過集合全國專家多次討論、反復研究,由邵志敏教授和任國勝教授領銜,再次修訂并發(fā)布了乳腺癌多學科綜合診治指南。該指南對浸潤性乳腺癌保乳治療、乳腺癌術后輔助全身治療、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乳腺X線檢查與報告規(guī)范、乳腺癌篩查等方面進行了診療規(guī)范,并開展了全國巡講進行推廣和普及,共計參加萬余人次。通過全國20多個城市的巡講,提高了全國乳腺癌診療水平,全國推廣單位達85個,并且持續(xù)增加。指南公布網站注冊會員2000余名,訪問共計近10萬人次,乳腺癌患者獲益超過30萬名。

 

  2006年至今,科室每年連續(xù)主辦的上海國際乳腺癌論壇(SIBCS)業(yè)已成為國內規(guī)模最大、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乳腺癌專業(yè)會議。2019年10月17日至19日,第十四屆上海國際乳腺癌論壇(SIBCS)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召開。本次大會吸引了國際、國內乳腺領域的眾多頂級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乳腺領域研究新進展,為廣大醫(yī)師傳遞臨床最新前沿資訊,并于現場正式發(fā)布由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專業(yè)委員會修訂的《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2019年版)》,現場參會人數超過4000人。此外,科室還每年舉辦上海乳房重建論壇等國家級繼續(xù)醫(yī)學教育一類培訓班2項、二類學習班2項,參加人數逾千名??剖抑鞒志幾氲摹?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asload="1"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text-decoration-line: none;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cursor: pointer;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乳腺腫瘤學">乳腺腫瘤學》等10余部專著,也已成為中國乳腺癌工作者的必備工具書。

 

  作為國內乳腺癌領軍團隊,科室更注重提升國際影響力,從而為中國乳腺癌工作者在國際舞臺爭得一席之地。2019年3月,邵志敏教授再度當選為圣加侖國際乳腺癌大會專家團投票成員(全球50余人),連續(xù)第4次參與制定早期乳腺癌治療標準國際專家共識。2019年12月,團隊自主設計并牽頭實施的CBCSG-010研究在美國圣安東尼奧乳腺癌大會現場作主題口頭報告,獲得了國際廣泛關注,這是科室歷史上第3次、也是我國內地歷史上第4次榮登國際乳腺癌最頂級學術會議。2019年科室成員參加各項國際頂級腫瘤學會議20余人次,大會發(fā)言及海報10余人次;多名年輕醫(yī)師榮獲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圣安東尼奧乳腺癌大會美國癌癥研究協(xié)會(AACR)國際進修學者獎學金。鄔思雨博士更是榮獲2019年圣加侖國際乳腺癌大會最佳摘要獎(全球共3名)。

 

不忘初心,展宏圖緒新篇

 

  總結過去是為了更好的展望未來。建科20年來,我們一直在砥礪前行:第一個十年我們成功的與國際接軌,學習國際先進的多學科綜合治療理念和科研思維;第二個十年我們開創(chuàng)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乳腺癌診療之路,并逐漸引領了國內乳腺癌水平的提升;在下一個十年中,我們將以建設國際頂尖的乳腺癌中心為目標,占據國際乳腺癌科研和臨床試驗的制高點,掌握國際指南制定的話語權,從一個踐行者成為真正的領路人:

 

  在臨床方面,進一步突出亞專科特色:大力提高乳房重建手術等精尖手術比例,開展冷凍手術等微創(chuàng)新技術;開展外科創(chuàng)新型臨床試驗,聚焦腋窩PET、新輔助化療療效評估、新型重建手術模式、前哨淋巴結活檢豁免等國際最前沿的問題;進一步深化現有臨床試驗體系和模式,建設臨床試驗平臺,開展以精準醫(yī)學為基礎的藥物臨床試驗,以改善生存為根本目標,開拓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診療的新規(guī)范、新模式。

 

  在科研方面,繼續(xù)貫徹源于臨床、回歸臨床的理念:完善現有科研平臺與檢測平臺的建立、應用及推廣,開展基于多基因組合的前瞻設計;完善和推廣現有三陰性乳腺癌和其他乳腺癌亞型的分子分型平臺;進一步深化與腫瘤精準中心合作,開展多組學項目(代謝組、蛋白質組、分子影像組)研究;開展新興療法(抗體偶聯藥物、免疫治療等)的研究,開發(fā)新靶點和藥物,從而最終實現臨床的轉化。

 

  2020年,嶄新的時代孕育著新的希望。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乳腺外科全體同仁將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為建設國際頂尖的乳腺癌中心而不懈努力!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