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宮頸癌患者保育門診開診
發(fā)布日期:2014年12月02日
點擊數量:6458次
來源/作者:宣傳部
12月2日下午,全國范圍內首個針對宮頸癌患者的保育門診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開診。
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宮頸癌的現行發(fā)病率是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的6倍。宮頸癌病原體感染在35歲以下青年女性中日漸增多,15~24歲青年女性正成為宮頸癌的感染高發(fā)人群。據上海市疾控中心調查分析顯示,宮頸癌發(fā)病正呈現出一種年輕化的趨勢,35歲以下發(fā)病的女性比例在1970年時不足2%,如今已經超過20%。
年輕的宮頸癌患者中超過40%是未婚或者還未生育的青年女性?!斑^去將宮頸和子宮‘一鍋端’的手術方式,雖說能根治惡性腫瘤,但也意味著這批患者將終身失去當媽媽的機會。”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婦瘤科主任吳小華教授說,“此次新設的門診,就是憑借婦瘤科在根治性宮頸切除手術中的成熟經驗,依托多學科綜合診治平臺,為初診患者提供手術咨詢和指征評估, 并為術后患者提供隨防和備孕指導。”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婦瘤科十年間共完成根治性宮頸切除手術250余例,系全球單中心完成此項手術最多的醫(yī)療單位。這個創(chuàng)新的手術方式在不影響宮頸癌治療效果的前提下,無需切除患者整個子宮,而是在切除了病變的宮頸組織以及與其相連的宮旁、上端陰道組織后,將保留的子宮體與陰道縫合,患者在術后能恢復月經周期,為孕育寶寶留下了一條“生命通道”,目前已有十位患者術后懷孕,嘗到了做媽媽的幸福滋味。
同時,吳小華教授和其團隊成員在臨床實踐中制定出符合中國宮頸癌患者保育手術的“復旦標準”:淋巴結未有轉移、腫瘤最大徑小于4CM、腫瘤局限于宮頸、年齡小于45歲且無不育病史、病理類型為鱗癌、腺癌或鱗腺癌。此項標準也于近日被2015.V1版國際權威的美國NCCN宮頸癌診療指南收錄并推薦使用。
吳小華教授指出,恪守嚴格的手術指征是此項創(chuàng)新技術的“生命線”。與原先宮頸子宮‘一鍋端’的傳統手術相比,這一創(chuàng)新手術首先必須保證腫瘤學安全性,有了安全的前提,保留生育功能才有意義。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婦瘤科十年的臨床數據顯示:這一手術的術后復發(fā)率約2%,而相同條件的患者接受傳統子宮切除術的復發(fā)率在2.5-3.5%間。這一安全性保障是吳小華教授團隊恪守手術指征、對患者嚴格篩選的結果,也是權威NCCN指南收錄并推薦“復旦標準”的原因。吳小華教授在門診中也向多位家屬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和溝通工作:“依據現有的影像學及其他檢查結果,患者可以有保留生育功能的機會,但具體情況需要根據術中的病理結果而定,處于指征‘臨界點’的患者,我們還是建議采用傳統手術方法,任何情況下安全性都是第一要務”
在宮頸癌保育門診的首次就診患者中,既有慕名而來的初診患者,也有術后隨訪的老病人。250例患者中10位術后懷孕的成績單,在吳小華教授看來盡管可喜,但還不滿足。他表示,宮頸癌患者接受這一創(chuàng)新手術后組建幸福家庭并成功懷孕的難度遠比一般女性高。首先是要有良好的社會和家庭環(huán)境,要有家人——特別是愛人的支持鼓勵。不離不棄的愛才能使這些不幸卻又萬幸的女性嘗到做媽媽的喜悅。此外,雖然多數患者術后6個月即可考慮懷孕,但對于術后接受過化療的患者,出于安全考慮一般建議將懷孕的時機推遲到術后兩年。備孕前應該接受全面體檢,排除腫瘤復發(fā)以及術后的并發(fā)癥。 “患者術后在婦瘤科醫(yī)生的指導下規(guī)范地進行備孕,將會大大地提高患者的受孕成功機率,同時體外受精和其他輔助生育技術也能使其受孕的幾率較自然受孕可高出三分之一。”吳小華教授強調。
據悉,宮頸癌患者保育專家門診每月第一周的周二下午,由吳小華教授和團隊副高以上的醫(yī)師輪流坐診?;颊呒捌浼覍倏梢酝ㄟ^網絡、電話、現場三種方式進行提前預約。